“我们如果是个软件工具公司,将无法生存,因为会被微软挤垮。如果我们是一个出版物,就像《时代》周刊那样,有一批忠实的读者,我们就会长期发展下去。”上世纪90年代中期,杨致远曾这样说,这种思路成就了雅虎早年的辉煌,也埋下了未来没落的隐忧。
接到网景抛来的大馅饼
“这项工作很艰苦,但充满了乐趣。有时我有一种从悬崖上跳下的感觉,不知结局怎样。我们想用网络做一切,也许什么也做不成。但我们不在乎,我们不会失去任何东西。”杨致远这样回忆自己梦开始的时候。
1994年,杨致远还只是加州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博士班的研究生,当时网络已小荷初露尖尖角,面对日益兴旺的网站,杨致远在查询资料时深感不便,他想应该像图书馆一样把各网站分门别类,并提供链接服务。杨致远找到了时任斯坦福大学助教的一位好友大卫·菲罗(David Filo),他们一起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里穷首皓经,手工排出一种索引列表,这可以看作一种搜索引擎雏形。
起初的索引数据库存放在杨致远的计算机上,而搜索引擎则位于学校的服务器上。不仅仅是校内同学,外界的网民也纷纷访问,过载的访问流量差点使斯坦福大学网络瘫痪。校方于是把他们的网站扫地出门,杨致远此时看到了搜寻引擎的潜力,干脆放弃了斯坦福博士班未完成的学业,募集资金,与大卫正式创办了雅虎(Yahoo!)公司。
有人称,Yahoo源自《格列佛游记》中野人的名字。而杨致远则说:“我们是在一本旅游手册中找到了这个名字,我们觉得Yahoo代表了那些既无经验,又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外来游客,与我们这群电脑人非常相近,所以,我们就用它来作为这个软件的名称了。”由于当时Yahoo已经被人注册为烤肉酱、刀具、人力船,因此,为了取得商标权,费罗和杨致远在Yahoo后面加上了感叹号。
随后,天上掉下了块大馅饼。当时网景公司创始人马克·安德森非常喜欢雅虎的索引列表,1995年1月,他很“随意”地把网景浏览器一个重要的按钮———网上搜索指向了Yahoo!。当网景浏览器的用户点击这个按钮,就会被自动地引导到雅虎的网站。而当年的网景浏览器如日中天,几乎把持了互联网的入口路径。雅虎的知名度很快超过当时的其他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、Lycos和Excite。这种美妙的时光整整持续了一年,安德森才意识到自己在为他人做嫁衣,于是他下令修改了网络搜索按钮,当人们按下这个网络搜索键时,将不再是雅虎独擅其美,而是5家搜索引擎公司平分秋色。而且,每家搜索引擎公司需向网景缴纳500万美元的年费。
此时已进入1996年,雅虎在网景的哺育下,羽翼益丰。接着又有人给它抛来了第二块大饼。
孙正义眼中的藏宝路线图
“当时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孙正义疯了。1996年3月,在一个新兴公司投资100万美元都是具有相当风险的。”杨致远这样说,当年,风险投资大王孙正义主导下的软银向雅虎投入了1亿美元,从而拥有了雅虎33%的股份。孙正义的这项投资让所有人目瞪口呆,让人目不暇接的是,孙正义又多次追加投资,总投资额达3.55亿美元。
孙正义认为,杨致远他们掌握了藏宝路线图,他们是“非常年轻的一个团队,有一些疯狂的想法,有很大的激情,他们为此废寝忘食,我喜欢这种态度。我对自己的预测非常有信心。”
孙正义的信心显然感染了资本市场, 1996年4月12日,雅虎股票正式上市交易。当日,整个华尔街沸腾了,股票起始定价为13美元 ,开盘后迅速飙升至43美元,当天最后以 33 美元收盘。杨致远和大卫两位创始人每人拥有价值1.3亿多美元的股份。
一位分析家说:“雅虎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同行,把它与其他的搜索引擎相提并论是不恰当的。”其余的搜索引擎公司可以争的只是第二把交椅。这是个残酷的竞争,参战者包括Infoseek、Lycos和Excite,而谷歌是未来的故事,此时江湖上尚无此名号。这三家公司都力图要把自己跟竞争对手区分开来,但却在服务上越来越相似,互相缠斗着进入一个混沌的泥潭,这使得雅虎一骑绝尘。
杨致远认为,要“让用户有足够多的理由来访问你的网站,使用你提供的服务,要不顾一切地宣传自己的品牌”。雅虎投入500万美元做电视广告。雅虎还搞了许多常规和非常规的市场营销,如让公司标志不断地出现在体育比赛、摇滚歌星演唱会等大众场合,公司还别出心裁提供经费为员工油漆汽车,条件是要喷上公司的标志。在这样狂热的推广氛围中,有一个员工甚至把雅虎标志当做刺身图案纹到了屁股上。
此时的杨致远充满着激情:“人生的快乐不是金钱,最让人感觉良好的是你每天都在改变着世界。每天早晨起来问:‘我起来干什么?’然后你就觉得如果你不去工作,雅虎可能就会出问题。我们当年建立的小小网站现在每天都有千百万人使用,每当看到这情形,我们就会说一声:‘哇!’甚至打个寒战。这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。”
然而充满激情的杨致远很快遭遇到冰冷资本的碰撞,并被资本“挟持”和“洗脑”,在走向时埋下了隐患。
把搜索机遇当“鸡肋”扔给谷歌
“如果我们是为了钱,那我们可能早早就将雅虎卖掉了。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,我每天都会在收盘时看一次股市行情,但我却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股票。我还不满30岁,我还不需要钱,也不想钱。”
公司上市后的杨致远多次表示自己不看重钱,可是投资雅虎的资本力量却不这样想,它们需要盈利,以刺激股价飙升,从中。
因此,雅虎上市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获得收益,当时搜索引擎市场的竞争虽然很热闹,但盈利模式不清晰。为此雅虎开始图谋转型,原来公司仅仅提供其他站点的内容索引,随后雅虎开始直接在自己的站点上提供资讯内容,这样就有了收入的来源,因为每个页面上都可以投放广告,而且广告版面是按页来计算的。雅虎还跟一些传统的出版物合作,甚至自己开办了一份叫《Yahoo!因特网生活》的印刷版杂志,建设了一个叫《Yahoo!计算》的提供电脑信息的网站,雅虎还进军电视领域。在增加新闻内容后,雅虎开设了天气预报、股票信息等系列服务项目,涵盖了用户的日常生活,成为一种信息服务的综合门户网站。雅虎提供的海量信息,方便实用,吸引了大量的用户,而且对于当年的用户来说,有着很强的黏度。
当时,雅虎的总裁提姆·库构非常佩服杨致远和大卫·费罗的转型:“这两个人知道怎样把他们创建的东西转化为一个真正的商业性企业,懂得消费者需要什么。”一切看起来很完美,此时,正是互联网泡沫的“醉美”时段,雅虎通过网站内容服务得到了充沛的广告收入,大发利市,而搜索引擎对雅虎收入的直接贡献并不明显。雅虎认为,网页广告才是盈利的主流模式,点击量最重要,因此认为没有必要做大量投入来开发自己的搜索引擎。于是,雅虎对搜索引擎技术投入的精力逐渐减少。
当然,其余的早期搜索引擎公司在这段时间也忙着将自己变为门户网站,他们和雅虎一样认为搜索技术不需要改进。然而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拉里·佩奇和塞吉·布林,在斯坦福大学攻读计算机理学博士学位期间,于1998年年底创办了谷歌公司,玩起了4年前师哥杨致远和大卫玩过的搜索引擎游戏。拉里·佩奇认为如果要挖掘互联网潜能,搜索引擎就要进化以更方便地寻找到正确的信息。
《连线》创始执行主编凯文·凯利曾说,有一个生物学家曾写过一本书,他通过基因视角观察生命,指出生命的不断繁衍某种程度上是基因不断繁衍的自我需要。“而我从技术角度去看待生命,得到的结果同样如此,技术有自己的生命。”
看起来是搜索引擎技术选择了拉里和塞吉帮助它完成演化。他们不在意曾在1996年流行的一个说法:“永远不会有另一个雅虎。”在谷歌创办这一年的3月,《财富》杂志称:“雅虎赢得了搜索引擎的战争,并为取得更大的成就做好了准备。”